慎防倫敦租樓陷阱!適合學生的倫敦租屋地區介紹

人在異鄉總需解決居住需求,何況學生留學數年,挑選住址時應三思而行。倫敦向來廣受留學生歡迎,但部分學生未必想寄住學校宿舍,或想與朋友一同在倫敦租屋共居。租屋程序繁複,更牽涉法律程序,學生在簽訂租約前需格外留神,注意其條款及細則。到底倫敦哪些地區適合租屋?倫敦租屋可能遇上哪些陷阱?若正計劃或打算在倫敦租房的同學切勿錯過以下內容。

Big Ben and Westminster Bridge in London
Big Ben and Westminster Bridge in London

Source: Freepik

留學生租哪裡比較好?常見英國倫敦租屋地區有這些!

倫敦的消費水平素來是英國最高的地區之一,倫敦租樓的租金也是如此,根據英國租屋網站 HomeLet,倫敦以外的英國地區平均每月租金為 1,061 英鎊,而倫敦的平均每月租金為 2,179 英鎊。[1]

根據英國租屋網站 GoodLord Rental 的資料顯示(數據截至 2023 年 9 月),倫敦租屋地區主要集中於倫敦市區、東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西部及東北部一帶。整體而言,倫敦地區平均每月租金約為 1,346 英鎊。[2]

London rent rate by district
London rent rate by district

Source: Cyclopes

倫敦市區、東南及西南部的租金高於倫敦平均租金水平,其餘地區的租金則較低。由於租金是由市區的距離、生活便利度、生活環境、房型等因素決定,以上倫敦租屋地區的租金只作參考,實際情況可能有一定的差異。

倫敦租屋有陷阱?租客只須繳這些費用

當租房屋時,租客必須與業主簽訂定型化契約(standard form contract),兩方均受此契約約束。要約人可就合約的條款及細則提出少量的修訂。

說到最容易掉進的倫敦租屋陷阱,可能是租客被徵收的費用。在香港租屋時租客須要繳交「兩按一上」,而根據英國《租戶費用法》(Tenant Fee Acts)的指引,租客須繳以下費用:

  • - 租金
  • - 如房屋年租金低於 50,000 英鎊,業主或經紀不得收取多於五週租金的可退還按金(refundable tenancy deposit);如年租金高於 50,000 英鎊,最高可收取六週租金的可退還租金
  • - 可退還預留按金(refundable holding deposit,即訂金)不得多於一週租金
  • - 如租客更改租約條款,修改費用上限為 50 英鎊,或視乎情況收取更多的費用
  • - 提前中止租約的賠償
  • - 水電煤、排污費(utilities)、通訊服務費(communication services)、電視牌照費(TV Licence Fee)和市政稅(Council Tax)
  • - 萬一遲交租金的罰款及需要替換遺失鑰匙或安全設備的費用

如果業主或經紀收取以上清單以外的款項,即屬違法。換言之,如果學生在英國倫敦或其他地區租樓時是毋須繳交經紀費,切記不要墮入這倫敦租屋陷阱。

Woman Giving House Key to Renter
Woman Giving House Key to Renter

Source: Freepik

週算、月算有差異?租金計算要留意

眾所周知,香港房租是以月結算,即是無論該月的日數多少,租客都須要繳交固定的租金。但英國除了有月租,還有以週結算租金的選項,即租客須每七天付一次房租。

雖然大部分人都將四週當作一個月,但要注意的是,四週租金並不等同於一個月的租金。除了二月之外,大部分月份都是 30 至 31 天,若以週租計算,每個月都會有 2 至 3 天的日租差額。舉例而言,一所公寓每週租金為 392 英鎊,但每月租金為 1,700 英鎊,如以一年計算,以週結算的租金會較月結算的租金多出 40 英鎊。因此,如果留學生打算長期租住,建議先留意租金收費方式,並與業主洽談。

另外學生或家長可能試圖越過經紀,直接與業主交涉、簽訂契約,從而減少整體住屋支出。然而不建議同學這樣做,因為一旦意外發生,租客可能不受法律保護。倫敦租屋陷阱並不少見 ,故此學生及家長在倫敦地區租屋前應打醒十二分精神處理倫敦租樓事務,以防因此蒙受損失。想了解更多英國留學資訊?立即聯絡我們,Cyclopes 將因應你的情況提出合適的留學方案。

資料來源:

https://homelet.co.uk/homelet-rental-index

https://www.goodlord.co/newsagent/goodlord-rental-index


Synchro 教育小編

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有關教育趨勢的深入見解,重點關注未來學習、最新發展及跨學科方法。涵蓋本地及國際教育創新,啟發學生培養批判思維、適應變化,並探索更多學術可能性。